U-S合作,产教一体,打造“活力课堂”-——教育学院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发布者:教育学院办公室发布时间:2023-03-08作者:浏览次数:727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与黄冈市中小学强化合作,形成了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行师资双向嵌入制度,打造了“活力课堂”,建设活力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活力教学方法活力教学场域促进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助力黄冈基础教育腾飞。

  • 一、合作背景

  •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课堂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战场。多年来,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内涵发展,以产教融合为主要抓手,开展以“坚持岗位胜任力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激发课堂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的活力课堂建设,以“课堂革命”推动人才培养,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

  • 合作过程、具体做法

  • (一)建设活力教学团队

  • 聚焦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成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聘请中小学高职称教师指导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教师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开展教师分类培养培训,着力实现“专业带头人专家化、骨干教师执业化、青年教师专业化和兼职教师教学化”;专兼职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实践及将科学研究,建立开展集体备课、教学反思、协同教研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

(二)建设活力教学资源

协作,专兼职教师协同,将体现基础教育前沿性的新课标、新要求、新方法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协作编写地方名人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推行课程思政实践;校共同开发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训项目及多形式的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类)教学资源库;以各类师范生教学竞赛抓手,推进课赛融合的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课程教学与岗位、行业发展的匹配度。


(三)建设活力教学方法

根据教师教育特点及中小学人才培养需求,推进理实一体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等模式,开展问题引导式、案例研讨式、情景体验式等教学,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及学法创新;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科学运用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推进泛在学习;以激发学习动力为着力点完善学习过程监测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和综合能力评价等课程学习评价制度,提升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四)建设活力教学场域

以积极对接教师岗位工作现实场景为目标,积极推进校内教学实践基地的职场化改造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化改造,建设实训基地,实现实践教学场所职场情境和教学支持双提升;对教学场所的结构及模式进行改造,全面提升数字化信息教学条件,打造互动研讨式、主动自学式教学场所,推动知行合一、教--做融合的教学改革。


三、合作成效

(一)校地一体化育人格局全面建成

深化以产教融合、课岗融合、德能融合,坚持“政校行”四方协作开展合作育人平台建设,以校合作育人为主线,构建了“三对接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学院-教研机构-实践基地-紧密型合作共同体等多种校合作平台组成的育人格局,成立“黄冈市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召开荆楚基础教育论坛鄂东民办教育家论坛;依托教育学院及以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校合作共同体,校合作培养黄冈市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教师近千人


(二)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硕果

建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成立教师教育教学组织5个,其中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学前教育课程教学组、教育技术学教研室入选湖北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校合作开发名人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教材7本,出版了教育专著2部、论文集2本,发表教研论文40篇、咨询报告5专业覆盖面达72.3%;校内教学实验基地实现职场化改造,建设教育技术学实训基地2个,建成学前教育实训场所5,实现校内外联络互动的实训场所,全面开展职场化实训。



(三)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不断完善课赛融合、德能融合的课程体系,持续推进岗位胜任力导向的课堂教学创新和活力课堂建设,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体系和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体系,促进了人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近五年,学生获全国性技能竞赛奖项128项,省级技能竞赛奖项349项,培育学生创业项目54个。校企共育促进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繁星筑梦——燃黄师红烛精神,守乡村基础教育》获省赛银奖。毕业生就业能力得到充分保障,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三年后就业竞争力居全省前,专业就业相关度、职业稳定度居全省第一,用人单位满意度逐年提升。


(四)高水平教学改革建设成果显著

近五年,获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省级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省级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新增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编写教师教育教材5。教育技术学专业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并别获批为国家一流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获学校首届本科教育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优秀组织奖”。

四、经验总结

(一)以产教融合为指引开展课堂革

健全产教融合机制,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校合作关系为协作育人基础和建设目标,通过加强与教研机构的合作,构建善专业群产教融合主平台,不断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双化、双能、双师”的教学团队,组建中学教师与高校研究者两支队伍,形成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行师资双向嵌入制度,校协作开发教学模块、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实践实训项目,一体化开展人才培养、教师实践、社会服务,推动专业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相适应,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二)以质量提升为目标推进课堂革命

围绕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不断优化对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教师职业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对接;通过教学竞赛及培育培训,让教师回归课堂,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真正有效的知识、技能传授上来;评价方式改革,构建综合评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进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组建“导师+教师”课程思政团队,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教育学院聘请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担任高校本科生的校外导师,常年到高校为本科生讲授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开展情况。本科生到实验学校进行实践体验,双方通过合作,应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培育人才,提升教师素养。根据课程、实践活动内容的需求,动态组建跨界混编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专家导师+校内教师),导师对接标准、教师研究教学。

供稿:教育学院  韦耀阳